银河电子游戏1331
 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教育教学 | 学生工作 | 科学研究 | 招生就业 | 党团工作 | 魅力人文 | 主题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教学>>课程建设>>正文

2021级汉语言文学教学大纲

2022年02月23日 10:45  点击:[]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学 时 数: 48        

 

学 分 数: 3        

 

执 笔 人: 蒋秀碧  

 

 

编写日期:20218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在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具有较强的观念意识性、文学审美性和现实针对性,能够很好地担负课程思政的职能。因此,本课程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把本课程中所蕴含的审美情趣、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凝练出来,并将其运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比较文学文学创作和文学阅读的规律,掌握比较文学的的方法,研究世界总体文学,探求从世界文学中提取有代表性的和倾向性的文学与文化因素,来进行比较和综合,获得普识性的理论。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了解世界,认识各民族的文学与文化,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案例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走向全球化文化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  论  

主要内容: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比较——跨越与开放,走向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诞生与确立,新领域的开拓,当前发展趋势;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比较文学的对象,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比较文学的方法论。  

重点:  

比较文学的对象。  

难点:  

比较——跨越与开放。  

学时分配: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该学科的研究对象。  

2、理解比较文学的概念。  

3、掌握比较文学的方法。  

第二  实证性影响研究  

主要内容: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分类;流传学的定义、学科历史、流传学的实证性的特征、流传学注重文学关系的特征、流传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及其类型;渊源学的定义、学科历史、特征、研究对象和方法及其类型、渊源学与流传学的区别;媒介学的定义、学科历史、媒介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及其方法。在本讲应该始终强调的是实证性影响研究的“实证性”和“文学关系”两大特征。  

重点:  

影响研究的实证性、影响研究的文学关系研究;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其方法;流传学与渊源学的区别。  

难点:  

流传学与渊源学的区别;媒介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学时分配:1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渊源学研究的对象。  

2、理解流传学的概念。  

3、掌握媒介学研究方法论。  

第三  平行研究  

主要内容:  

类型学、主题学、文类学、跨学科研究的定义、学科史、研究对象、方法及其意义,本讲中应当特别注意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  

重点:  

类型学、主题学、文类学、跨学科研究的定义、学科史。  

难点:  

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其与主题学研究的区别;主题与母题的差异;跨学科研究的方法。  

学时分配:10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文学与其他艺术。  

2、理解文学与哲学,文学与科学。  

3、掌握文学与哲学的比较研究概况。  

第四  跨文化与跨文明研究  

主要内容:  

总体文学的概念、跨文化、跨文明研究、诗学理论、比较诗学。  

重点:  

跨文明比较。  

难点:  

比较诗学。  

学时分配:1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总体文学、跨文化、诗学理论、比较诗学概念。  

2、理解跨文明研究的意义。  

3、掌握跨文明研究、比较诗学研究的方法。  

自修:6学时

1、收集实证性影响研究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写作相关作业1篇,字数不低于1500字。2学时

2、收集平行研究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写作相关作业1篇,字数不低于1500字。2学时

3、收集跨文明研究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写作相关作业1篇,字数不低于1500字。2学时

、课程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并辅以中外文学著作及文学理论著作等,进行讲解和分析。  

)作业方面  

为达到文学比较的目的,布置学生阅读中外不同作家的作品,并对其中具有相似文学特征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进而找出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考试环节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选用开卷考试形式;试卷以综合性主观题或课程论文为主。

成绩评定办法:

期末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按以下比例综合评定。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其中考勤占5%,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课堂研讨等)+自主学习表现(包括读后感、读书心得等)+平时作业(包括读书读书报告、小论文)等,共占35%

2.考试成绩:占总成绩6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文学概论》等课程的后续课程,是在学习古今中外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基础上,旨在提高较强科研能力、塑造跨文化和跨文明视野一门综合性理论课程。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

《比较文学概论》编写组.《比较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

教学参考书:

[1] 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陈建华.《20世纪中俄文学关系》.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5]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6]胡亚敏. 《比较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7]曹顺庆. 《世界文学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8] 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9] 陈敦.《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10]杨乃桥.《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上)   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本科、秘书学本科  

学 分 数: 3学分  

课程代码:01251100

 

 

 

执 笔 人: 张祥丽

 

编写日期: 20218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中国文学艺术的起源、古代神话、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屈原和楚辞、和先秦寓言的基本知识。使学生理解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学逐步走向自觉、走向繁荣的时期;诗歌经过长期的探索、积累,至近体诗的兴起;赋在汉赋的基础有了新的发展;小说在这一时期萌芽并走向成熟,出现了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诸子散文丰富多彩,历史散文硕果累累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总体特点。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特征,不断提高自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并籍此了解古人(尤其是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历程,以作为我们今天树立高尚的思想情操的借鉴。

课程思政目标: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四个自信”;

3)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

4)培养团队协作、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的学习工作态度,以及集体主义精神。

二、课程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明确了解、理解、掌握之知识层面相应内容。把握该阶段文学发展历程。激励学生研究之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灿烂悠久文化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热爱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学。

作业方面:课外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和研究资料,相关作品诵读赏析及论文写作。

考试环节:建议闭卷考试。

考核成绩组成:考核成绩组成:课程成绩=过程性考核(40%+ 期末考试:(6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 60 分为及格。

过程性考核(40%):

考勤(2%)、课堂提问(10%)、课堂讨论(13%)、作品鉴赏报告(15%

期末考试:(60%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编 先秦文学(16学时)

第一章 上古神话(2学时)

教学内容:神话的起源、中国古代著名神话、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要求:

1.了解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

2.了解马克思对神话起源的论述。

3.了解中国古代著名神话:《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鳏禹治水》。

4.理解神话作为原始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幻想”的形式反映人类生活、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

5.掌握神话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浪漫主义色彩。

重点:神话中的高贵理想和积极意义。

难点:神话作品从两方面对后世作家作品的积极影响。

课程思政:通过对上古神话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 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2学时)

教学内容:文字的发明和书面文学的萌芽、《尚书》。

教学要求:

1.了解书面文学的萌芽。

2.了解《易经》文辞的组成。

3.掌握《尚书》的历史价值和洗练精审、言简意赅的艺术特色。

重点:文字产生的演化及各种说法。

难点:《尚书》的文学色彩。

课程思政: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章 《诗经》(2学时)

教学内容:《诗经》概貌、《诗经》民歌的思想内容、古老的民族史诗、政治讽刺诗、祭祀诗和宴饮诗、《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要求:

1.了解《诗经》的集成、应用和流传。

2.理解《诗经》民歌的思想内容。

3.了解民族史诗的史料价值。

4.掌握《诗经》“六艺”

5.理解《诗经》民歌强烈浓厚的生活气息,淳朴自然纯真的美。

重点:《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

难点:《诗经》的人民性色彩。

课程思政:通过学习《诗经》篇目,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章 《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3学时)

教学内容:历史散文、先秦寓言、《左传》的艺术特色。

教学要求:

1.散文勃兴的社会背景。

2.了解《左传》《国语》《琐语》《穆天子传》《晏子春秋》《战国策》。

3.掌握《左传》在历史散文中的重要性。

重点:《左传》“不隐恶”的写作态度。

难点:《战国策》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

课程思政:通过对先秦历史散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五章 《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3学时)

教学内容:《老子》《孙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的文学特点。

教学要求:

1.了解春秋末至战国前期诸子散文的体式。

2.了解《老子》《孙子》《论语》《墨子》。

3.了解儒家主要代表孟子及《孟子》。

4.了解《庄子》的寓言艺术。

5.了解《荀子》《韩非子》的说理艺术。

重点:《孟子》《庄子》的文学特点。

难点:诸子散文的异同及优长。

课程思政:通过对诸子散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各家优秀思想,结合自身,提高素质,培养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六章 屈原与楚辞赋(4学时)

教学内容:楚辞的名称和来源、屈原的生平、屈原的作品、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要求:

   1.掌握楚辞名称来源以及“楚辞”与楚国民间文学的联系。

   2.了解屈原生平中爱国精神主线。

   3.了解《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

   4.理解屈原的崇高政治理想和为祖国献身的伟大精神。

   5.了解“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楚辞”浪漫主义文学色彩的影响。

难点:《离骚》气势宏伟的政治抒情色彩。

课程思政:通过学习屈原的故事和爱国诗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

第二编秦汉文学(16学时)

第一章 秦与西汉散文(2学时)

教学内容:秦汉时代的文学生态、秦代散文、西汉散文。

教学要求:

1.了解秦朝短暂历史和文学概况。

2.了解秦代散文。

3.掌握《吕氏春秋》“鉴远而化周”的成就。

4.了解西汉散文。

重点:《吕氏春秋》“鉴远而化周”的成就。

难点:《过秦论》的策论特点。

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二章 西汉辞赋(2学时)

教学内容:汉赋的兴起和轨迹、西汉著名辞赋家、《吊屈原赋》《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要求:

1.掌握西汉散体赋的产生。

2.了解骚体赋的创作。

3.了解贾谊、牧乘等西汉辞赋名家。

4.理解汉赋的时代色彩和艺术技巧。

重点:散体赋的历史继承性。

难点:《七发》的基本体制。

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4学时)

教学内容:司马迁的生平和著述、《史记》的思想内容、《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班固的《汉书》。

教学要求:

1.了解《史记》成书经历。

2.理解《史记》“通古今之变”的进步观点和卓越见解。

3.理解《史记》开创的纪传体史学的伟大成就。

4.了解《史记》对历史散文的发展和对后世的影响。

5.掌握《汉书》的文学成就和局限。

重点:《史记》传记人物的艺术手法。

难点:《史记》“不虚美,不隐恶”创作态度的进步倾向。

课程思政:通过对司马迁发愤著书和写作重“实录”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拼搏奋斗、顽强进取的精神和学习“求真务实”的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四章 东汉辞赋(2学时)

教学内容:东汉京都赋的创作、班固的辞赋观、张衡的新抒情赋。

教学要求:

1.了解京都赋的创作及名篇。

2.了解新抒情赋的创作背景及特点。

3.《两都赋》《二京赋》《归田赋》艺术表现。

重点:班固的辞赋观及《两都赋》的先导。

难点:《两都赋》的艺术表现与思想归宿。

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五章 《汉书》及东汉其他散文(2学时)

教学内容:《汉书》的成书、《汉书》人物传记的思想内涵、《汉书》的文学价值及影响。

教学要求:

1.了解《汉书》的成书及其体例。

2.了解《汉书》人物传记的思想内涵。

3.理解《汉书》的文学价值及影响。

4.了解《吴越春秋》

重点:《汉书》人物传记的思想内涵。

难点:《史记》《汉书》写人之比较。

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六章 汉代乐府诗(2学时)

教学内容:汉代乐府诗的兴起、汉乐府诗的情怀表达、汉乐府诗继承的诗歌传统及其影响。

教学要求:

1.了解乐府与乐府诗的关系。

2.了解汉乐府诗的兴起与特点。

3.理解汉乐府诗继承的诗歌传统。

重点:汉乐府诗的情怀表达。

难点:汉乐府诗继承的诗歌传统及其影响。

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七章 汉代文人诗(2学时)

教学内容:五言诗的形成、《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和艺术。

教学要求:

1.了解五言诗的起源和对四言诗的发展。

2.掌握《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的艺术特色。

重点:《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的艺术特色。

难点:五言诗的起源和对四言诗的发展。

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16学时)

第一章  三国文学(4学时)
教学内容: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建安、太康、永嘉、南朝的宋、齐、梁、陈和北朝的文人诗歌,以及南北朝民歌。

教学要求:

1.掌握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2.了解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的成就和重要作家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一些名篇要求熟读或背诵。

重点:介绍作家曹操、曹植、王粲、蔡琰、阮籍、嵇康等。介绍作品《短歌行》《七哀诗》《悲愤诗》《咏怀》《咏史》《拟行路难》《拟咏怀》。

难点:建安风骨、正始文学。

课程思政:通过对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人以及他们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格,比如“孔融让梨”的谦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建安诗人的慷慨多气,竹林七贤的率性自然等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二章  两晋文学(2学时)
教学内容:
建安、太康、永嘉、南朝的宋、齐、梁、陈和北朝的文人诗歌,以及南北朝民歌。

教学要求:

1.掌握张华、傅玄与晋初之风。

2.了解陆机、潘岳、张协与太康文学。

3.了解左思与寒士文学。

4.理解东晋的玄言诗与山水诗的关系。

重点:介绍作家张华、傅玄、陆机、潘岳、张协、左思。介绍作品《鹪鹩赋》《惟汉行》《拟古诗》《闲居赋》《悼亡诗》《咏史诗》《游仙诗》《游西池》。

难点:潘岳和陆机的创作优长。

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提升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左思十年写成《三都赋》的刻苦坚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困难,要有勤奋刻苦的毅力,等等。

第三章陶渊明(4学时)

教学内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思想、以及他文学创作的成就。

教学要求

1.了解陶渊明开拓了诗歌的题材领域,以田园生活入诗,运用“田家语”写诗。

2.掌握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熟读和背诵陶渊明的一些代表作品。

重点:《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等诗歌。《桃花园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难点:陶渊明的辞赋。

课程思政:学习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欣赏陶渊明的诗歌,陶冶性情。

第四章南朝文学 (2学时)

教学内容:中国山水诗的创作及发展情况。谢灵运、谢朓诗歌特点及永明体诗的形式。萧纲与宫体诗的倡导与发展。

教学要求:

    1.了解山水诗传统的建立与发展演变情况。

    2.掌握谢灵运诗歌的艺术表现。谢朓与新体诗的产生及形式。

    3.了解宫体诗的起源与发展。

重点:掌握新体诗的形式特点、山水诗在叙事、咏物、抒情方面的发展变化。

难点:新体诗的形式特点。

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诗歌鉴赏能力,提升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五章 北朝文学(2学时)
教学内容:叙述北朝文学的发展与兴盛,评价虞信和南北朝文风的融合。

教学要求:

1.大致掌握北朝文学的发展概况。

2.了解虞信和南北朝文风的融合。

3.欣赏北朝乐府诗,如《木兰诗》《勒歌》《折杨柳歌辞》《地驱乐歌》等,要求熟读并能背诵精彩的句段。

重点:北朝乐府诗的特点。

难点:虞信与南北朝文风的融合。

课程思政:通过对南北朝文学的学习,比如《木兰诗》中巾帼女英雄木兰的忠、孝、勇、智的品格,《敕勒歌》中美丽的北国风光,《西洲曲》的美好爱情,等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提升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2学时)

教学内容:魏晋南北朝小说的渊源和发展;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教学要求:

    1.了解魏晋南北朝小说发展脉络。

    2.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

    3.欣赏《世说新语》中生命体验与名士风流。

重点: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难点:志怪小说《搜神记》和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区别。

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提升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本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后续的各门专业课课程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文学依据。因此,本课程的开设时间应在古代文论课和古诗文鉴赏课程之前,使之具有较好的衔接性。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

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8.(马工程教材)

建议参考书:

[1]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08.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傅璇宗、蒋寅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傅斯年著.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5]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8]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9] 费振刚.先秦两汉文学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0] 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全二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91

[11]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国古代文学(中)   课程教学大纲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I

 
 

学 时 数:48学时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本科、秘书学本科

 

 

 

学 分 数:3学分

 

 

 

执 笔 人: 张祥丽

 

 

 

课程代码:01211298

 

 

 

编写日期: 20218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该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好其他各门课的基础,它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隋唐五代至金元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学逐步走向自觉、走向繁荣的时期;诗歌经过长期的探索、积累,至盛唐达到鼎盛;赋在汉赋的基础有了新的发展;小说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出现了唐代传奇;散文在相对沉寂了一个时期之后到中唐,得到了一次有利的复兴。理解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学重要文学现象、流派、代表作家等等。丰富多彩,硕果累累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总体特点。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的特征,不断提高自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并籍此了解古人(尤其是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历程,以作为我们今天树立高尚的思想情操的借鉴。

课程思政目标:

全面提高文学素养,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树立高尚的思想情操。

二、课程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明确了解、理解、掌握之知识层面相应内容。把握该阶段文学发展历程。承前启后以激励学生研究之兴趣。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程。认识各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熟悉各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认识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熟悉各时期一些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作业方面:课外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和研究资料;相关论文写作。

考试环节:建议闭卷考试。

考核成绩组成:课程成绩=过程性考核(40%+ 期末考试:(6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 60 分为及格。

过程性考核(40%

考勤(2%)、课堂提问(10%)、课堂讨论(13%)、作品鉴赏报告(15%

期末考试:(60%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18学时)

绪论(1学时)

教学内容:

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概况及其特点,此时的文学成就、发展轨迹和特点。

教学要求:

了解隋唐的政权更替与政治分合、社会流动与地域超越、教育、科举、铨选与文学,理解中外文化交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掌握唐代文学的传承、发展与影响

重点:教育、科举、铨选与文学。

难点:唐代文学的传承、发展与影响。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1学时)

教学内容:

隋代诗歌很少,讲解初唐诗歌发展的概况。

教学要求:

了解初唐诗歌的发展概况及其主要特点,认识它对盛唐诗歌繁荣的影响。

教学重点

一是初唐“四杰”,他们是转变初唐诗风的先驱。二是陈于昂,他对初唐诗歌革新贡献很大,从理论到实践都为唐诗发展扫清了道路。

教学难点

理清初唐诗坛摆脱齐梁诗风影响、逐步形成唐诗特色的发展线索,确切评价有关诗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 盛唐诗坛(2学时)

教学内容:

主要介绍盛唐诗坛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李白、杜甫另立专集。

教学要求:

1、了解形成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各种因素。

2、了解两大流派中的代表诗人和他们的创作情况。

3、了解王昌龄、王之涣等诗人的诗歌成就。

教学重点:

把握王维、孟浩然在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的地位、成就和影响。边塞诗派中,注意比较高达、岑参诗歌的不同特色。作品王维的《山居秋瞑》《使至塞上》,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教学难点:

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发展的渊源。


第三章 李白(2学时)

教学内容:

对李白的生平、思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作品进行讲解。

教学要求:

1、了解李白创作成就及其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

2、了解李白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点: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难点:李白复杂思想;李白诗歌中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内容。


第四章 杜甫(2学时)

教学内容:

了解杜甫的创作成就及其在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教学要求:

1、关于杜甫的生平,了解安史之乱给诗人的生活和创作带来的变化,了解他如何逐步走向人民的生活历程。

2、关于杜甫的思想,了解他如何发扬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了解他忠君、爱民思想的矛盾统一。

3、通过作品的分析,掌握杜甫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思想内容,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从而认识杜甫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广度,认识杜甫所达到的现实主义高度。

教学重点: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五章 中唐诗歌(2学时)

教学内容:

唐诗发展至中唐出现转折,即由盛唐的浪漫主义积极热情转向中唐的现实主义冷静思考.并在短期的过度后呈现后呈现出唐诗发展的第三次繁荣。本章主要学习中唐时期的主要作家及代表作品。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唐时期著名作家流派及其创作特色。

  2、了解中唐前期是创作低潮期。

  3、了解中唐的著名作家及代表作品,并背诵其中的名篇。    

教学重点:韩孟诗派

教学难点:李贺诗歌的形象特点和语言特点。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2学时)

教学内容:

新乐府运动是唐代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本章主要学习乐府运动的发展脉络,了解白居易在诗歌上的贡献及其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教学要求:

1、了解乐府运动兴起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进而掌握这一运动的倡导者、参加者的理沦主张、创作实践及社会影响。

2、认识新乐府运动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

一是白居易的诗歌理论,要弄清他的诗歌理论的基本内容,具有怎样的理论高度,它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它对新乐府运动的指导意义。二是白居易诗歌创作。

教学难点:《长恨歌》
   
第七章 古文诗潮与唐文的成就(2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学习唐代散文的发展状况。

教学要求:

1、从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而了解唐代古文运动的酝酿准备、形成高潮到逐渐衰退的发展过程。

2、了解并掌握韩愈、柳宗元关于古文运动的理论。了解他们的散文创作。

教学重点:

了解韩愈在政论散文方面的成就;柳宗元山水游记和寓言散文方面的成就;皮日休的作品,了解其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古文运动的衰落。

第八章 传奇与敦煌文学(1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传奇小说与敦煌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要求:

1、从社会背景和文学自身因素两方面了解传奇小说的产生。

2、了解传奇小说的发展。

3了解唐代变文的思想艺术成就

4、了解敦煌文学的思想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传奇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传奇小说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第九章 晚唐诗歌(2学时)

教学内容:

晚唐诗歌不及中盛唐诗歌繁荣,但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本章主要介绍这一时期的作家及作品。

教学要求:

了解杜牧、温庭筠、李商隐、聂夷中、韦庄作品,强调他们诗歌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

教学重点:

1、介绍杜牧、李商隐,他们的诗歌有不同的思想与艺术成就,在当时及后世都曾产生很大的影响。

2、学习本章,应在多读的基础上,体会不同作家的思想艺术成就和风格特色。

教学难点:李商隐的诗歌艺术。

   

第十章 词的兴起与晚唐五代词(1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学习词在唐代产生、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要求:

1、了解词体产生的各种因素,其中应特别注意音乐演变和诗体嬗变对词体产生的影响。

2、了解代表作家是温庭筠,对于他的词,既要了解其艺术成就,也要看到它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3、了解西蜀和南唐两个词坛。

教学重点:晚唐词、李煜词

教学难点:对李煜词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评价。

第五编宋代文学(18学时)

绪论(1学时)

教学内容:

宋代社会特点及其与文学的关系,宋代文学发展的概况。

教学要求:

了解宋代社会形态与文化面貌,理解两宋文学的发展轨迹与典型特征,理解宋代文学精神与宋代文化建构特征

教学重点:宋代文学精神与宋代文化建构特征

教学难点:两宋文学的发展轨迹与典型特征

第一章 北宋初期文学(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宋初文坛与宋初三体

第二节 王禹偁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宋初诗文一方面是对唐代文学的继承模仿,一方面是宋代文学发展的一种模索过程,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准确理解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宋初文学的总体风貌、特点及发展演变情况。

教学重点:王禹偁的诗文,林逋的诗,西昆体的盛衰。

教学难点: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欧阳修的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

第二节 苏舜钦和梅尧臣

第三节 王安石和曾巩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诗文革新兴起的原因以及取得的成就。准确理解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和创作,以及梅尧臣、苏舜钦和王安石的诗文创作。

教学重点: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其散文、诗歌创作。

教学难点: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主张在唐代韩愈、柳宗元古文理论基础上的发展。

第三章 北宋前期词坛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宋初词坛概况

第二节 柳永

第三节 晏殊和欧阳修

第四节 张先和其他词人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北宋前期的词创作的基本特征。通过对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张先,王安石、柳永词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此期词坛的发展趋势是:既有因袭晚唐五代词风的一面,又有开拓革新的一面。

教学重点:柳永的词。

教学难点:柳永词的艺术特点及对词的革新贡献。

第四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苏轼的思想和文学主张

第二节三苏文章

第三节 苏轼诗歌

第四节 苏轼词的艺术成就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苏轼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盟主,在散文、诗、词方面都创造出了最高成就。能准确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其散文、诗、词创作。

教学重点:

苏轼散文、诗歌、词。

教学难点:苏轼散文、诗歌的风格特点,苏轼对词的变革和贡献。

第五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黄庭坚的思想个性

第二节黄庭坚体诗词

第三节 陈师道

第四节 江西诗派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本章论述了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通过对黄庭坚、陈师道等人诗歌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江西诗派的崛起是诗坛上重要的文学现象,了解江西诗派的特点及其自身的演变发展。

教学重点:黄庭坚的诗歌和江西诗派的形成。

教学难点:对黄庭坚诗风、诗法的掌握。

第六章 北宋后期诗词(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晁补之和张耒

第二节 晏几道、秦观、贺铸

第三节 周邦彦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中后期词坛的情况,能准确理解本章论述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的词。

教学重点:周邦彦的词。

教学难点:周邦彦词的艺术特点。

第七章 南宋前期文学(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清照

第二节 张元干与其他爱国词人

第三节 朱敦儒、叶梦得、向子諲

第四节 陈与义与南渡初期诗歌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南宋前期文学的情况,准确理解李清照和南宋前期的词。

教学重点:李清照的词。

教学难点: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第八章 陆游与中兴诗坛(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陆游的文学主张与诗歌艺术

第二节 杨万里和诚斋体

第三节 范成大与新型田园诗

第四节 两宋理学诗派与朱熹的诗歌创作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通过对其诗歌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由于时代的关系,这些诗人比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他们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

教学重点:陆游的诗歌。

教学难点:陆游的诗歌艺术手法。

第九章 辛弃疾(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辛弃疾生平与词作

第二节 辛词艺术成就

第三节 辛派词人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辛弃疾和辛派词人。通过对辛弃疾等人词作的赏析,使学生认识辛派词人继承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空前地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歌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

教学重点: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和辛词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辛词的艺术成就。

第十章 南宋后期的文学(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四灵诗派与江湖诗派

第二节 姜夔

第三节 史达祖、高观国与吴文英

第四节 王沂孙、周密、蒋捷、张炎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使学生了解宋诗尾声的状况使学生了解迥异于辛词的姜夔词的特点以及宋末词人的两大创作阵营:辛派后劲与姜派词人,认清宋末词坛 是词史高峰状态的结束期,实质上也是多种词风的融合期。

教学重点:姜夔的词。

教学难点:姜夔词的艺术特点。

第十一章 宋代说话与宋元话本(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说话四家与话本

第二节 小说话本

第三节 讲史话本与说经话本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话本的产生、发展和基本特点宋元话本的概况

教学重点:宋元话本的概况

教学难点:话本的基本特点

第六编  辽西夏金元代文学(12学时)

绪论(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汇与辽西夏金元文学

第二节 多元文化格局下的散曲与诗文创作

第三节 戏剧文学的勃兴及其中国特色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汇与辽西夏金元文学、多元文化格局下的散曲与诗文创作和戏剧文学的勃兴及其中国特色。

教学重点: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汇与辽西夏金元文学

教学难点:戏剧文学的勃兴及其中国特色

第一章 辽西夏诗文与金代诗词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辽代诗歌

第二节 西夏诗文

第三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第四节 金代词作

教学要求:

理解辽西夏金文学的基本特点,掌握元好问的诗歌及其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元好问

教学难点:元好问的诗歌及其艺术特点

第二章 元代诗词散文(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元代前期诗坛

第二节 元代中后期诗坛

第三节 元代词作

第四节 元代散文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元代诗词散文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元代诗词、散文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教学难点:元代重要诗人诗作。

第三章 说唱艺术与诸宫调(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鼓子词及其存世作品

第二节 诸宫调及其存世作品

第三节 《西厢记诸宫调》

第四节 宏伟的蒙古史诗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鼓子词、诸宫调及其存世作品,掌握《西厢记诸宫调》,理解宏伟的蒙古史诗。

教学重点:《西厢记诸宫调》

教学难点:鼓子词、诸宫调及其存世作品

第四章  元代前期杂剧       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元杂剧的兴起及杂剧的体制

第二节 白朴及马致远

第三节 北方其他杂剧作家与作品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元杂剧的源流,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元杂剧的发展概况,元杂剧形式体制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白朴及马致远

教学难点:金元杂剧的兴起及杂剧的体制

第五章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关汉卿杂剧的生平与思想

第二节 关汉卿的悲剧作品

第三节 关汉卿的喜剧作品

第四节 关汉卿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意义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公案剧的代表作;关汉卿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关汉卿主要剧本的内容、艺术成就、戏剧冲突的特征;关汉卿悲剧作品的特色。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艺术上的奠基意义。

教学重点:关汉卿的三类剧本的三大主题。

教学难点:关汉卿剧本的情节特点。

第六章 王实甫与《西厢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王实甫的杂剧创作与西厢故事的新变

第二节《西厢记》的喜剧性冲突

第三节 《西厢记》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领会:戏剧冲突的特征;分析莺莺的艺术形象;《西厢记》的戏剧冲突特征;王实甫对元杂剧体制的突破;《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掌握:《西厢记》的作者及其莺莺故事的创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的特征;莺莺形象的内涵;诗化语言的特色。

教学难点:作品戏剧冲突的三种形式;《西厢记》爱情主题的意义。

第七章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作品教学内容(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北方杂剧的南移

第二节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作品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了解杂剧的南移与衰落,掌握元代后期杂剧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教学重点:元杂剧前后期特征;

教学难点:元代后期重要的作家、作品。

第八章  元代散曲 1学时)

教学内容: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散曲的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散曲的渊源脉络以及发展流变,掌握散曲的基本特点,加深对中国诗歌古典发展史的认识;背诵散曲中的代表作。

教学重点:散曲的特征、类型,散曲代表作家作品。

教学难点:元代散曲的兴起和原因

第九章 南戏的兴起、文体与《琵琶记》(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南戏的兴起与文体

第二节 南戏重要剧目

第三节 高明与《琵琶记》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南戏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四大传奇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琵琶记》是南戏中最有成就的作品之一,被称为南戏中兴之祖。通过对作品的学习,使学生对南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教学重点:南戏的基本特征;四大传奇内容与特色;《琵琶记》分析与欣赏。

教学难点:四大传奇内容与特色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中国古代文学》在汉语言本科一共开设四学期,从第二学期开始,本课程是汉语言本科在第三学期开设的课程,在第二学期学生已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一),对先秦两汉文学已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魏晋南北朝部分,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为学习下一阶段的文学学习奠定基础。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

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8.(马工程教材)

建议参考书:

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 年。

2. 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1.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2.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年。

3. 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年。

4. 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08.

上一条:2021级秘书学教学大纲

关闭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 银河电子游戏1331(中国)有限公司-搜狗百科
Baidu
sogou